第两百二十五章 穷和富-《这个吞金兽不好养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,这倒也不是他们故意排外,而是一种能从数学上证明的同质化分层机制。

    这种现象跨越物种,跨越文明,任何地方都存在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假如你是个穷人,你离开了家庭,尽量不受家庭影响,但是你的社会阶层决定你周围的人普遍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人,你从他们身上学不到太多的东西,你想变得厉害就得突破这个圈。

    什么是可怕的同质化分层?

    一般社会初期的时候都平等,有点像把水和油使劲摇一摇,在一段时间内混在了一起,但是静置一会儿,慢慢就恢复到水油分离状态了,各个阶层会形成明显的界线。

    不要觉得不合理,全世界都这样,古代和现代也都这样。

    比如一些小城市的人去大城市,发现大城市里的人打扮其实差得不太多,说不上什么时尚。

    只不过08年左右是个分水岭,城乡迅速分化了,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时尚,距村里的长得都不太一样了。

    其实观察国外就能发现,国外已经和平发展几百年了,而华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,和他们相比,发展的时间没多久。

    现在大家就开始讨论中产阶级什么的,中产阶级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几万、几十万,教育演变成了军备竞赛。

    而且在未来,这种状态只会越来越严重,而且呈现出圈子化,各种不同的圈子一起生活、合作。

    有的圈子里的人只需要维持现状不坠落就可以了,有的圈子却需要不断地向上突破。

    有点像有些人住在高楼层,只要维持不掉下来就行了,有些却需要气喘吁吁爬上去。

    问题是高楼层的人在竞争中维持很高的优势,层次越低的人资源和条件越差,爬起来就越难。

    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,而且越成熟的社会越这样。

    就比如在德意志,百分之五的人拥有全国将近一半的房子,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。

    莱比锡只有百分之五的人有房,剩下的人租这些人的户。

    之前网络上有个说法,说是德意志人不急着买房,所以房价不高。

    实际上只有傻瓜才不喜欢房,德意志人多数都攒不住钱,普遍买不起房。

    国外的国家,富裕的家庭从一开始就买了优质学校的学区房,然后通过优质小学升优质初中,然后是重点中学、重点大学,顺着这样的路径就上去了。

    当然了,这里不是说进了优质小学就一定能上名校,国外顶级私立也没这个效果,但是概率会增加很多。

    相对的,普通人上名校的概率会减少很多,受教育的权利就这样一点点向上移动。

    明清时期朝廷就发现一个现象,南方在科举考试中比北方厉害得多。

    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,比如南方受战乱祸害较少,很多富足且有文化的家族底子足,这些家族往往藏书上万册,甚至有藏书楼,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,熟悉科举套路,辅导下家里孩子自然有加成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从宋朝开始,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,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培养小孩上,南方读书的孩子无论是比例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北方。

    其中某两个省的书院加起来数量比全国都多。经济实力的优势今后馈到所有层面,包括教育。

    华国从明朝开始,就有点像现在的录取模式,各个省都会有照顾,而不是简单的全国一起录取,但是在各省内部,依旧是有些地方霸占了全省绝大部分名额。

    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,社会再演变一些年,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,你进不了这个圈,就做不了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,你进不了这个圈,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。

    举例来说,孩子进不了某些好的学校,就考不上211和985,或者说很难考上。

    如果上不了这类大学,将来就没法进入更好的公司。

    这些并不是准备贩卖焦虑,而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,或者说已经来了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